(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次到江津城,是四十多年前的事。那天,我在成渝线上的德感火车站下车,过长江轮渡,下了码头后就进入江津城的一条小街。这里有个机关,会议室里正在开钟云舫的研讨会。我在会场外听了一会儿,感受到了热烈的研讨氛围。
早前,我就听说过清末江津秀才、“长联圣手”钟云舫的大名。他在江津妇孺皆知,坊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诗联故事。
走过小巷,穿过长长的正街,就到了东门外公园。公园旁边有一排玻璃宣传橱窗,里面展示的全是用毛笔抄下的诗词作品,排版很美观,过往行人都放慢脚步站在橱窗前欣赏。上前询问我才知道,这是城里文化馆办的“诗窗会”。每月一期,在橱窗里展示市民投稿的优秀作品。
那时江津县城不大,只用四十来分钟就能逛完。长江由西而来,流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形状,县城就像“凡”字中间的一“点”。县城西、北、东三面临江水,只有南面才与陆地连接。所以,江津城又被称为“几江城”。
后来,我考到乡政府,负责文化工作,常去县城文化局办事。文化局旁边是一栋古风古韵的“江公享堂”,石刻门楹非常醒目。我曾进去逛过两趟。这是明代著名诗人、江津乡贤江渊的宅第。江渊写了许多诗,其中江津前后八景诗脍炙人口。
再以后,我调到县城城郊的一个街道工作,开始真正熟悉和亲近江津这座城。江津有着诗词文化富矿。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船过江津龙门滩,写下气势恢宏的《过巴龙门》。司马光、黄庭坚、王十朋、范成大、冯时行、晁公遡以及杨慎、王士祯等诗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江津的诗词作品。此外,胡小石、梁漱溟、吴宓、魏建功、唐圭璋等文化名人或寓居江津、或做客江津,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每天行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我喜欢背诵吴芳吉的代表作《几水歌》:“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娇。云山四面起,井屋一湾遥……”
这真是座充满诗意的小城。行车中打开收音机,你常能收听到“诗意江津”诗歌朗诵节目。周末漫步街头,常能观看到由机关、学校或街道主办的诗歌朗诵会。过节时,还有“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重阳诗会”等。更有趣的是,小城的人们敢想敢干,将中华诗词的元素融入当下时兴的广场舞,连续多年开展“中华诗词广场舞”比赛,每次全城都要热闹好些天。
有一天,我在江津下游青草碚渡口乘船时,偶然结识了一位乡下老先生,我对他“穷追不舍”,在他的帮助下,我费了很大劲、跑了许多路,终于找到深藏于江津城老巷里的由曾国藩作序、江津进士李春甫所著诗集《日慎斋诗草》七卷;找到道光年间江津进士李岑所著《船山诗注》二十卷;找到钟云舫所著《振振堂诗稿》《振振堂联稿》共八卷。我将这些文献全部报送到文化部门。它们打开了我挖掘江津诗词文化富矿的大门,我从此爱上了文献收藏。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后又撤市设区。市容不断提升,城区不断扩展,中华诗词的文化元素也融入城市的建设中。滨江路上,建起了悬挂“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的“长联楼”,共一千六百一十二字,由钟云舫创作。我曾多次带朋友登楼赏联。
江津滨江路是重庆市十条最美滨江路之一。江津人在此建起起点为几江长江大桥终点为鼎山长江大桥、全长一点三公里的“滨江诗联长廊”。集雅亭、诗联碑林、廊架诗柱……在花岗石、榭廊上镌刻江津历代诗联大家的诗联共二百三十首(副)。此外又在城区主干道鼎山大道上建起一点五公里长的“鼎山诗词大道”,采用青石、花岗石等石材,将名人描写江津的诗词和楹联作品三十五首(副)镌刻其上。
我们还漫步在小城的公园、小区、广场上,诗墙、诗栏、诗碑、诗楼、诗壁等随处可见。诗墙花影,以诗入景、诗景交融,诗亦是景、景即是诗。我们全身心地享受着诗的氛围、诗的意境,怡然、洒脱、畅快的心绪溢满心田。同行的朋友无不动情地说:江津,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滨江小城。
江吟风雅颂,津唱赋比兴。江津,这座诗词之城,这座楹联之城,这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可谓诗意春风,吹拂市民心田。它将诗词文化的记忆根植于城市的肌理之中。诗意江津,愿你拥有更精彩的生命符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