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妻妾成群》《红高粱》《尘埃落定》……相信不少读者对这些作品都不会陌生。这些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作品,背后是当代文坛大家余华、苏童、莫言、阿来。在文字之外,这些文坛大家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他们平常又在思考什么?
(相关资料图)
去年,江苏卫视的文化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邀请了余华、苏童、西川等作家,在海南分界洲岛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书屋开启了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不少观众评价“这是我向往的生活!”“扑面而来的书香让人眼前一亮”……第一季收官时,节目就拿下了豆瓣9.1的高分。
14日,《我在岛屿读书》迎来了第二季,除了有余华、苏童继续谈天说地,还邀请到了莫言、阿来、王尧、陈继明、须一瓜、祝勇、马伯庸、孙频、紫金陈等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加盟。
1
与第一季节目相比,《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将录制场地搬到了珠海东澳岛,嘉宾阵容也被誉为“神仙打架”,既有传统文学出版作家,也有网络作家;年龄层次也更加丰富,从50后到90后。
能邀请到如此多的文学大家、青年作家聚在一起录制节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颜小可说,相比第一季,这次的邀请其实“轻松”不少。“第一季的时候可能更多是靠语言去描述我们想做的事,但这次我们拿出了第一季的作品给作家们看,让他们看到节目呈现的品质。”
余华、苏童能继续参与,也是因为第一季有很好的合作,彼此建立了信任。“莫言老师也是因为我们把片子发给他,他看了第一季节目以后,觉得这个节目是一个他可以参加、愿意参加的,就来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家们参加节目,其实带着一些矛盾的心情。“他们内心其实还是有一道坎儿,就是我怎么老在电视上出现,老在网络上出现?他们基本都不愿意这样。但节目做的又挺好,他们又觉得可以参与到进来。”颜小可说,作家们带着一点点这种可爱的小矛盾,最终带着支持文学、支持阅读的目的来参加。
新一季节目中,文坛大家与新生代、中生代作家间的碰撞,或将成为一大看点。颜小可透露,年轻作家像马伯庸、郑执,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来“追星”的,是来跟这些文学大家们交流的,“火花肯定是有,会在后面的剪辑中去为大家呈现这些有趣的碰撞。”
颜小可透露,老作家们对于年轻后辈们也都非常赏识,“老作家们对于年轻人的发展,对于他们从事的工作,其实是很关注的。他们很了解这些年轻人的作品,熟悉他们的名字,老作家们也一直在关注文坛、文学的最新发展。”
在颜小可看来,这档节目的氛围其实特别像作家圈传统的笔会,尤其是早年间他们会经常聚在一起,去一个远一点的地方,交流写作等等,“我觉得这个节目就是一个作家圈当中笔会的转化”。
新一季节目之所以邀请如此多的青年作家,如80后的马伯庸、紫金陈、郑执,90后的武茳虹、叶昕韵、焦典等,“这其实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文学的发展传承到现在一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年轻人都在从事写作,机会也比以前要多。所以我们也是通过第二季年轻作家比例的增加,让大家看到其实很多人还在书写,不断地输出好作品。”颜小可说。
2
这一季的嘉宾中,莫言的加入让不少人惊喜。节目制片人颜小可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余华站在岛上一颗茂密的大树下等待莫言的到来,“那个场景和《等待戈多》中的一幕非常相像。所以后来余华也跟莫言说,‘我们等待你就好像在等待戈多’。”
这些年来,余华、莫言两位老友有很多有意思的对话被网友们津津乐道,在《我在岛屿读书》更为轻松的氛围下,两位文坛大家又将擦出什么火花?
“余华、莫言二位老师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节目中相处的模式就和他们生活一样。我们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真实,尽可能去还原这些作家老师们生活中的样子,展现他们真实的一面。”颜小可说,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妙语连珠,会有一些幽默风趣语言的自然呈现。
但这档节目定位还是文学、读书类的,所以在前期录制和后期剪辑中,也不会刻意放大这种所谓的“爆梗”,还是希望主动去呈现他们关于阅读、关于文学、关于写作、关于生活等等方面的见解。在这些自然的交流下,记录下他们一些有趣的交流和碰撞。
近年来,选秀、户外综艺等逐渐“降火”,一些慢综艺、文化类节目反而“出圈”。
颜小可认为,这几年文化类节目数量增多,质量也有较大提升,但类似节目一多,观众并不满足嘉宾们走马观花式的交流,会对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怎么找到真正适合做读书节目的人,带领观众去找寻读书的方法和意义?”
观众的挑剔,实际也对节目组带来更高的考验,不能仅仅是把嘉宾做一个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应该对内容的质量,以及所要表达的文化主题有一个精细化的要求。
颜小可透露,一方面,真性情的作家们不希望节目中有综艺的效果,节目组和作家们交流时,他们也反复提到,不要让他们去表演,更不可能去规定他们具体说的话;另一方面,节目组在每一期节目的话题设置上,都是和文学有关联。
比如第一期是读书,阅读来源于生活,阅读帮助你理解生活。再比如说后面还有阅读帮你发现美好,阅读带你品味烟火人间……
颜小可和团队在表达上,也希望用生活流的叙事风格,给予文坛大家极大的“留白”空间,真实呈现他们的相处日常,“不要变成一个特别专业的文学探讨,而是一个有比较有意思、有趣的、生动的氛围。”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